刘锦棠大传
宽猛得宜,吏畏民怀,已睹成效,洵一时杰出之才,非臣衰庸所能及也。——左宗棠
东汉人行举主三年之丧,深知惭荐剡,渍绵何止为情亲。——谭嗣同挽刘锦棠联
可与西方国家统帅们最光辉灿烂的功绩相比拟。——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刘锦棠是)功绩卓著的年轻杰出将领。——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
(刘锦棠)“非凡的深谋远虑”,“神速巧妙的攻击”。
——英国历史学家 包罗杰《阿古柏伯克传》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关于一代名将刘锦棠的人物传记。书中从刘锦棠出生写起,详细阐述了他的一生。先是接统老湘军,而后被督办新疆军务的左宗棠荐为前敌指挥,总理行营事务。在依据左宗棠“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的指导下,连复北疆诸城。之后配合左宗棠收复伊犁。左宗棠回京后,接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并成为首任甘肃新疆巡抚。本书描绘了刘锦棠波澜壮阔的一生,体现了刘锦棠所独有的统帅魅力,对于广大读者读者了解刘锦棠,了解这一段历史,具有很好的阅读价值。
作者简介:
谭运良,1952年出生,湖南湘乡人。1969年入伍,1976年退伍。湖南省作协会员,先后任湘乡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文明办主任。先后出版《东山演义》《水府传奇》《曾国藩与涟滨书院》《湖南名校——东山学校》等图书,与他人合作出版《曾国藩与湘乡》《曾国藩生平研究》、报告文学《建筑湘军》等。
谭华,经济师,现供职于湘乡市人大机关,曾在《人民之友》、人民日报新媒体平台、湘潭人大网等发表文稿多篇,出版图书《曾国藩与湘乡》(与谭运良合著)。
目录:
第一章 大地狼烟
生逢乱世
金田起义
书生亮剑
时势造英雄
天国使者
左宗棠长沙解围,曾国藩出山练军
第二章 坎坷少年
兄亡弟往尚“忠义”
九峰住持授兵书
落难幸遇好心人
闺秀相中穷轿夫
军中白马认主人
花开两朵结良缘
第三章 战火磨炼
刘锦棠军中献奇计,曾国藩妙评周公瑾
湘军失守宁国城,锦棠受命危难时
曾国藩奉旨剿捻,刘松山果断平变
曾国藩“纸上谈兵”,老湘军勇救刘蓉
左大帅主掌西北,少将军月夜谈兵
左宗棠剿捻告捷,刘松山洛阳完婚
刘锦棠奇袭镇靖堡,董世猷诚心了心事
左公妙计识人,“土匪”蜕变将军
左宗棠急奔金积堡,刘松山殒命马五寨
曾与左同荐刘锦棠,马化龙舍生救众人
第四章 轶事遗闻
刘松山归葬故里,刘锦棠捐资办学
刘锦棠上门讨饷,曾国藩礼贤下士
老和尚畅怀论大势,刘锦棠虚心听奇闻
俄国侵占伊犁城,左公致信刘锦棠
刘锦棠西征募兵,湘乡人踊跃应征
第五章 祭旗出关
左宗棠兰州布局
杨道祖峡口游说
“马家军”助取宁、肃
满人与汉人之间
海防与塞防之争
左宗棠力荐刘锦棠
左大帅巧计吓洋人
西征军祭旗出关
“赶大营”百艺进疆
魔鬼城松山显灵
第六章 首战北疆
阿古柏层层设防
刘锦棠“暗度陈仓”
古牧地围城打援
刘锦棠初违左命
开仓放粮得民心
谭兴宗忠骨葬红山,刘锦棠破敌长蛇谷
刘锦棠天山染时疫,湖湘军施药救黎民
贪功轻敌金顺败绩,密计巧施锦棠攻敌
第七章 战外之战
英俄恫吓李鸿章
左宗棠筹饷借洋款
智斗索斯诺福斯齐
大帅肃州翻古,兄弟迪化聚会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八章 关门打狗
“南瓜将军”和“瞎子藩台”
阿哈默密报敌情,刘锦棠二违左命
匪首决堤拒大军,兄弟支前似涌潮
达坂城白马救主,刘锦棠巧施离间
临机变“关门打狗”,刘锦棠三违左命
海古拉杀俘屠城,刘锦棠奇兵挫敌
吐鲁番风声鹤唳,守城将各怀鬼胎
徐万福违命出兵,三小将初战建功
刘锦棠半月克三城,左宗棠击掌赞后生
阿古柏命赴黄泉,匪兄弟狼狈相残
顽伯克遣使求援,英帝国包藏祸心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晏诰命猝然病逝,刘锦棠肝肠寸断
第九章 席卷南疆
刘将军运筹征南疆,众将领受命赴战场
浩罕军弃城逃命,通天河湘军强渡
伪汗国库车设防 ,“飞将军”飞越铁门
库车城血雨腥风,白彦虎瞒天过海
地道战攻陷库车城,伯克·胡里狼奔豕逐
湘军收复库车城,龟兹乐舞大联欢
“飞将军”踏冰阿克苏
左宗棠小技成大业
喀什和阗举旗起事,伯克·胡里垂死挣扎
刘锦棠巧妙出奇兵,“飞将军”连收西四城
喀什噶尔湘军安民,高台小巷饥民得救
第十章 龙旗高扬
帕米尔高原大追击
伯克·胡里落荒而逃,冰山雄鹰守卫边疆
追歼死亡谷,旗扬不周山
宣旨意暗藏玄机,说原委宗棠会意
盛会欢宴除夕,三军喜迎犒赏
伯克·胡里乞求仇敌,考夫曼玩弄诡计
沙漠追寇遇妖风,赵秉钧大难不死
苦海歼敌,捷报频传
第十一章 虎口夺食
崇厚使俄,丧权辱国
易开俊入疆戍边,杨昌濬主政陕甘
沙皇试探燃战火,伯克奔赴黄泉路
刘锦棠暗渡冰川,考夫曼损兵折将
沙皇班门弄斧,恪靖抬棺出征
李鸿章釜底抽薪,刘锦棠督办军务
曾纪泽虎口夺食,刘锦棠枕戈待旦
第十二章 西域柱石
父子相见,晏氏“重生”
十年戎马书生老,开府疏勒第一人
八商入疆兴百业,安居乐业享太平
谭嗣同入幕钦差府,杨昌濬吟诵千古诗
天山脚下“湖南村”
火焰山下小江南,坎儿井道扬情歌
全疆办学蔚然成风,天山南北书声琅琅
青天衙门
西域柱石
第十三章 解甲归田
病遽发思乡情切,送巡抚万人空巷
乞终养祖母病笃,频催发迭加恩赏
倡义举兴办精舍,纳嘉言致力新学
逞野心俄寇猖狂,扶病体誓扫贼氛
尾声 天山雪崩
后记一
后记二
书摘:
生逢乱世
巍巍南岳,由南而北,层峦叠嶂,无山不绿,无山不树,三四百岁的古松,还是小弟弟呢!那连绵飘逸的山势和满山茂密的森林,争妍斗丽,花团锦簇,绚烂夺目,五色缤纷,花香扑鼻,四季常青。在这群山之中,湘乡境内的九峰山,鹤立鸡群,俯视湘中,尤显磅礴气势。相传在古代时,九峰山周围大旱,禾苗受损,野草皆黄,一白衣女士,慈洒甘霖,众生受泽,普沾恩露。当地信士,为报神恩,恳问何神,承仙梦示,乃何祖仙姑是也。后人在山顶以土木石块,修庙一座,内塑何仙姑神像。
沿着南岳山脉走向,山与山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山沟,南方人将山沟叫“冲”。九峰山与望岳峰之间有一处酷似莲花的吉地,人们也就把这条冲叫莲花冲,冲中有一座竹蓠茅舍,名叫甘田屋场。古人说得没错:深山大泽,实生龙蛇,人杰地灵,理固然矣。道
光二十四年(1844)五月初一申时,正在田间劳作的甘田屋场男主人刘忠馥,只见自家屋场上空,一只白虎脚踏翻滚的五色祥云,冉冉而下。突然红光一闪,异香扑鼻,白虎不见了。刘忠馥顿觉稀奇,正在凝思时,妻子陈氏喜滋滋地在地坪中喊道:“快回家来,儿媳妇生了一个胖崽。”
刘忠馥猛然一惊,传说唐代征东大元帅薛仁贵是白虎星下凡,我这孙子难道是薛仁贵再世?
刘忠馥赶忙跑回家中。儿子厚荣正抱着一个白里透红,头脸周正,眼睛微微闭着,似笑非笑的,煞是逗人喜爱的婴儿。说道:“爹爹,这是您的长孙。”
古书中说大人物降世,多有奇瑞,此子也不例外。刘忠馥正高兴时,门外有人笑道:“哈哈!贵家之贵子,与老衲有缘,抱来看看!”
刘忠馥一瞧,原来是九峰山修真寺住持光明大师,连忙出门迎接。进到厅堂见了礼,分宾主坐下,即令刘厚云抱着儿子来至大师前。
光明大师用禅杖在孩子头顶划了一圈,说道:“孺子生逢乱世,不枉浊世男儿,定当横刀立马,以建不世功勋,为华厦顶天立柱。”
光明大师一说,刘忠馥即道:“大师可否为孩子赐一名字?”
光明大师略一思考,说:“此子非同寻常,锦绣前程无限,那就名锦棠,字毅斋。”说罢,飘然而去。
刘氏一家欢喜异常。
果应了光明大师之言,刘锦棠长到五六岁时,中华大地狼烟四起,乱世来临。
金田起义
历史变革,滚滚潮流,势不可挡。大清国自大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入主北京之后,汉族人民时时图谋“反清复明”“驱除鞑虏”,没一年不乱的。无奈终没有成过一回事。然而,天运循环,有兴有废。道光帝坐上龙椅,他不仅多灾多难而且命苦。
说道光多灾多难,并不过分,他正做着“天朝上国”美梦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列强为了扩大商品市场,争夺原料产地,加紧了征服殖民地的活动,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封建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选择的最佳对象。道光二十年(1840 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失败,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内忧外患纷至沓来,“闭关锁国”后的满清逐步落后于世界大潮,中国封建社会在国际舞台已经走到了尽头。
道光命苦,他在位三十年,接近古稀时,有个广东农村的贫寒秀才建立了“拜上帝会”,会众一万多人云集广西桂平金田村,正式向清王朝宣战。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洪秀全这个掀龙椅的人出山了。
史上农民起义,必须布告天下,声动大义,凝聚人心。洪秀全亦不例外,那布告写得铿铿铁铮:“奉承天道,吊民伐罪,大元帅洪,大义天下。窃以朝上奸臣,甚于盗贼﹔衙门酷吏,无异豺狼 ……”自此檄文布告之后,远近震惊,不数日,赴军前投顺者,不计其数。洪秀全正式组军,取炎汉以火德王天下的意义,军旗军服全用红色,全体将士蓄发易服,头裹红巾。由此,官府给了一个“红毛贼”的称号。没有人甘心挨骂,太平军对一切与其对立的朝廷官员、将官兵勇称之为“清狗”。
州府官军得信,组织人马,浩浩荡荡地杀奔金田而来。岂料被太平军杀得丢盔弃甲。
广西巡抚周天爵,得了这条信息,一惊非小!洪秀全如此声势,竟能大破官兵,自料广西兵力单薄,盗贼又多,尚不敷调遣,如何是好?想了一会,即调提督向荣,入桂林商议应敌之计。一面申奏朝廷,一面写文书到广东总督徐广缙处,布告乱事,兼请兵助战。
洪秀全名声大振,克梧州、陷全州、收桂林,所到之处,青壮农民、烧炭工人,全都归附太平军麾下,队伍日日壮大。当年八月,攻克永安城。攻克永安后,正式立号太平天国,洪秀全自号天王,诏封五军主将: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列一等;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列二等;石达开为翼王,列三等。西王以下皆受东王节制。起义军称太平军,凡是有功将士都晋封官职,并颁布简明军律。
封赏过后,洪秀全指着案上一大堆书非常严肃地说:“从今天开始,我们再也不能读这些妖书了。”说着,他把儒家认定的齐家治国的《易经》《诗经》《大学》《中庸》,一部一部拿起来,撕了个粉碎,然后点火焚烧。洪秀全一边烧书一边说:“天下最坏的人就是孔老二。他编造了这么多邪书,吹捧和保护阎罗妖和一切妖魔鬼怪,还叫我们老百姓规规矩矩地受苦受难,不许反抗。因此,孔老二是我们的死对头,绝不能读他的书,信他的话!”
兴亡成败,大半都是自己造出来的。洪秀全此举,赤裸裸表现出一个屡试不第的老童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仇视发泄。天国将领和山区农民、烧炭工人遵天王之令,所到之处,净毁孔庙,拼命反儒。殊不知,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而孔子是读书人的万世之师。如此,岂能得到读书人的拥护?所以,公开造反之后,只有少数读书人参加。太平军即将或者刚刚占领某地之时,读书人便设法逃走。有些无法逃走的,宁愿自杀,也不为之效劳。因为在他们看来,为太平军做事,不但丧失了人生的全部价值,而且成了中国文化的罪人,死后无颜见祖先于地下,留下永久骂名,还贻害子孙后代。无论这种看法应当怎么分析评估,在当时几乎是一边倒的观念。
洪秀全知道,烧了孔老二的书,还要有一种精神来替代,于是接着说道:“我们应该崇拜上帝,不信邪神,把阎罗妖和那些魔鬼统统消灭了,我们就有好日子过了。到那时候,活着的人有吃有穿,无忧无苦;死了以后,还可以登上天国,享受天堂的快乐。”
既然举起了反清的义旗,就要建立一个和清朝不一样的王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让弟兄姊妹都能享受天伦之乐。洪秀全训导天国大小官员:“兄弟姊妹们,现在这个国家坏透了,对外屈膝投降,割地赔款;对内残酷压迫,恶如虎狼,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本王乃上帝之子,岂有坐视不问之理?愿各位助我一臂之力,推倒满清,重整乾坤,另建太平世界!”
天王的这番举动和训话,让天国将士热血沸腾,一个个振臂高呼:“打倒满清!”“驱除鞑虏!”
由此,中华大地狼烟四起。
也是天助洪秀全,天国大旗竖起时,远在数千里之遥的紫禁城,一声晴天霹雳,把个金銮殿震垮一角,吓得道光帝滚下龙椅,由此一病不起,不到一月就殁了。可怜一代君王,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让他赶上了;西方列强入侵中国之变局让他摊上了;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没落也让他碰上了。他驾驭的又是一条已经航行了两百年的千疮百孔的破船。他无处回避,责无旁贷又无力回天,为此痛心疾首,抱恨终生。
国不可一日无主,皇长子早已身亡,各大臣便拥立道光帝四子,唤做奕詝的登位,改元咸丰。咸丰帝较道光帝强些,即位之后颇有振作之心,听得太平军妄想分庭抗礼,搅乱天下,龙颜大怒,将军机处大臣穆彰阿、耆英革职查办,任用肃顺等改革派官员,革新弊政;大举提拔汉族士绅官僚,命令大江南北各省在籍官绅举办团练,组织武装,合力抵挡太平军。